当前,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实现了从跟随到领跑全球的巨大飞跃,成为引领全球汽车电动化转型发展的重要一极。但与此同时,我国新能源汽车后市场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
在8月举办的第六届汽后西湖峰会活动中,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秘书长师建华带来题为《新能源汽车发展形势及后市场趋势》的主题演讲,重点围绕新能源汽车市场发展趋势、新能源汽车后市场发展趋势两大板块内容展开精彩分享。以下演讲内容经整理,与您共享:
新能源汽车市场发展趋势
✦ 新能源汽车市场发展潜力巨大,全球汽车电动化转型进入加速阶段
去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首次突破千万大关,达到1080万辆,同比增长61.6%,中国占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的63.6%。根据预测,2030年全球电动汽车销量将超过3000万辆,2040年将超过5000万辆。
从全球主要国家的汽车保有量、产量来看,欧美等发达国家汽车报废更新电动化替代空间较大,印度、东南亚等国家汽车保有量增长空间大,电动汽车市场还有较大的发展潜力。我们可以看到,全球主要外资整车企业纷纷加大电动化转型力度,其主要特征是发布更激进的电动汽车计划,并进行大量投资。
✦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正在迈向新发展阶段
我国新能源汽车已经进入全面市场化阶段。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繁荣,电动化技术路线各有侧重。2022年销量为688.7万辆,增长93.4%,渗透率为25.6%。预计2023年销量在900万辆左右,继续快速增长。2025年市场占有率将接近60%,销量1700万辆左右;2030年市场占有率会突破90%,销量达到3200万辆。
新能源汽车市场由“哑铃型”向“橄榄型”结构加速转变。新能源汽车已经完成了从城市大型车辆和微型车到轿车、从高端豪华电动轿车和小型电动轿车到中级主流轿车的“两头挤”过程,实现了车型全覆盖。
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车竞争力从量变向质变转化,将成为拉动增换购市场的重要力量。从市场份额看,2022年新能源汽车销量中 自主品牌占比达到84.7%,带动自主品牌乘用车市场占比提升至45.2%,预计2023年突破50%。从价格看,自主品牌乘用车均价从2019年的10.5万元稳步提升至2022年的14万元,接近合资品牌16.6万元的水平。新能源豪华车2022年同比增长49%。
新能源汽车消费呈现逐渐从大城市向中小城市快速延伸的特征。2022年新能源乘用车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等特大城市的销量占总销量的22.8%,而中小城市和县乡市场等二、三线以下城市的新能源汽车占比达57%。预计2023年二、三线及以下城市的购车需求将持续释放,销量占比有望超过60%,成为新能源汽车市场发展的重要支撑。
从产品的结构来看,插电混动和增程电动乘用车将呈先增后降趋势。未来5—10年在新能源汽车总销量中的比例将从2022年的22%上升至30%- 40%。中长期看,随着电池技术突破、成本下降及模式创新,充换电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油耗和碳法规趋严,插电混动和增程电动汽车相对纯电动车辆的竞争力将下降,2030年开始市场占有率或逐步降低,并最终有可能退出市场。
不得不面对的是,新能源汽车行业将经历转型阵痛期,主要体现在三方面:
第一,补贴全面退坡,造车新势力与跨界力量大举进入,外资企业和合资企业纷纷发力,纯电动、增程式、混合动力和燃油车竞争将日益激烈,汽车市场已经进入大浪淘沙的残酷竞争阶段;
第二,电动汽车大规模快速普及超出电力行业预期,城市配电网负荷压力大,转型有序充电与车网互动挑战多,充电难与能源产业转型阵痛逐步加强;随着对电池的认识加深,更多整车企业介入电池产业,电池产业链与整车产业链结构性矛盾加剧;
第三,恶意冲突、原材料涨价、芯片短缺等外部环境变化给行业带来了较大的不确定性。
✦ 我国新能源汽车国际竞争力进一步提升
前面提到,我国2022年新能源汽车出口数量和金额创历史新高,出口总量突破67.9万辆,实现倍增,新能源汽车出口额占汽车整体出口额的比重较上年提高8.5个百分点,达到 39.6%,新能源汽车出口均价达到传统燃油车均价2倍以上。
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已销往16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国品牌在欧洲、中东、东南亚等地市场份额大幅提升,成为绿色化、智能化、高品质、个性化和便利适用车型的代表。
✦ 商用车新能源化与智能化发展将提速
当下,新能源商用车利好政策密集出台,各大商用车企业也在制定新能源规划、加大产品投入、优化产品服务,双轮驱动快速发展。
相关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商用车销量约33.8万辆,同比增长79%,在商用车总销量中的比例达到10.2%。预计到2030年新能源商用车市场销量可达150万辆,渗透率有望超过30%。
实际上,商用车的新能源化是落后于乘用车的,较乘用车2022年新能源渗透率27.6%仍有较大差距,需要进一步解决初始购置成本高、 基础设施不健全、换电标准不统一、路权落实不到位等问题。商用车的难度更大,但是我们的企业正在努力攻克各种难题。
接下来,商用车多元化的新能源技术路线将齐头并进,众多商用车企业正在纯电动、燃料电池、混合动力、甲醇等多线并举,形成全系列、全场景的产品矩阵。未来短途场景将主要采用纯电、换电类产品,燃料电池将主要用于中长途、中重型车型,混合动力、甲醇车型将主要适用于复杂场景和工况。
此外,围绕选、购、用、管、修、换的车辆全生命周期的商业模式也在不断创新,“车辆+能源+物流+服务”多领域融合的商用车新生态正在构建。
✦ 动力电池还具有广阔的创新发展空间
动力电池技术创新成果丰硕。预锂化技术使磷酸铁锂电池寿命提高到15000次左右;新一代磷酸锰铁锂电池的能量密度比磷酸铁锂电池提升约20%;三元电池不断冲击能量密度上限,从300Wh/kg到350Wh/kg,朝三元9系进军。
固态电池产业化进程不断推进。2022年固液混合电池做到小批量量产,2025—2027年左右固液混合/全固态电池进行批量化的生产,2030年左右实现全固态电池的生产。所以,电池的进步也是新能源汽车发展的重要支撑。
做好动力电池回收利用工作势在必行。新能源汽车行业加速发展,动力电池退役量剧增,2030年或达到350万吨,届时动力电池回收市场规模有望超千亿元。做好动力电池回收利用,关乎整个新能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是化解资源瓶颈的有效手段。我们应加快建设科学规范的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体系,持续推进动力电池回收行业的高质量发展。
✦ 新技术在基础设施中应用将加速
在充电基础设施中,“多枪快充”或将成为当前充电标准争论的最优解。目前,行业对充电标准的争论较多。2022—2025年为超级快充试点的运行阶段,2025年之后大功率充电技术将大规模推广,到2030年,新增新能源车将大量匹配350千瓦的超级快充功能。在此过程中,采用双枪等对轿车进行超级快充,可有效实现从快充到超级快充的平稳转型。
另外,换电重卡市场爆发,干线组网高速公路等场景将成为基础设施建设重要方向。2022年我国纯电重卡销量2.2万辆,其中换电重卡渗透率达到72%,成为电动重卡的主流解决方案。行业估计,换电重卡将迎来快速发展期,2025年保有量将达到20万-25万辆,换电站需求或达到4000—6000座。2030年换电重卡保有量将达到130万-150万辆,充换电站配套需求将达到3.5万-4.5万座。电动重卡将从封闭场景向高速公路等应用场景拓展,适度超前布局干线组网高速公路基础设施是关键。
充换电基础设施运营将进入智慧运营阶段。基于数字化技术,实现充换电基础设施的智慧化规划、运营、运维,成为企业重要选择。规划阶段,通过车辆及电力基础设施分布及用户充电行为,可实现建站选址、规模、类型的优化。运营阶段,
利用机器学习模型构建车桩通信等手段,可实现车辆和基础设施的安全预警和防护。基于大数据还可实现企业服务改善及用户定价等优化。
新能源汽车后市场发展趋势
✦ 汽车市场逐步走向成熟,前市场为主向后市场为主转变
从千人保有量来看,我国汽车市场未来仍有较大增长空间。而随着千人保有量的增长,未来中国汽车市场也将逐步趋于成熟,后市场等业态也将进一步向成熟汽车市场特征发展。
✦ 支撑政策多环节覆盖,汽车后市场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近年来,中央和相关部委出台多项政策,消费端出发推动汽车从购买管理向使用管理转变,后市场的保险、电池回收及二手车流通政策逐步完善,汽车后市场迎来新的发展机遇。相关部委在顶层规划、金融政策、二手车、基础设施、电瓶维修、市场监管都有政策发布支持后市场产业链的发展。
✦ 产品由传统燃油体系向智能电动体系转变,带来后市场变革
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增长态势乐观,目前已达1620万辆,机构预测2030年达到1.2亿辆以上,2035年超2亿辆,2040年将增至近3亿辆;新能源与智能汽车后市场将随着保有量提升而出现大量问题挑战和商业机遇。
✦ 结构与生态重塑为后市场主体提供新机会
新能源与智能汽车后市场涉及金融、保险、充电基础设施、维修保养、二手车交易、回收利用等多个领域,预计总市场规模超过2万亿,商业潜力巨大。我们可以率先抓住这些机会。
✦ 价值链转移和产品属性变化衍生新服务模式
智能电动汽车相对传统汽车的价值链被重塑。汽车生产价值变化,逐步向电动化、智能网联化转移,同时也在从制造向服务转变,与其相关的零部件价值和增值服务将会被重视,如评估、保险等将迎来改变。基于整车和核心零部件的全生命周期的价值管理服务将逐步得到应用。
基于智能网联及数字化体验发展,“购物消费”、“办公商务”、“娱乐消遣”、“车家互联”等多场景融合服务将在智能电动汽车上逐步体现,OTA远程服务、无人化服务等模式或将进一步兴起,后市场服务将形成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新态势。
✦ 新能源汽车后市场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
新能源汽车后市场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重要板块:
第一个,数据环节。数据缺失及不互通等导致评估检测难。传统人工检测评估已经不适应智能电动汽车的需求,基于大数据的评估将成为主流,但由于车况信息不透明,掌握主体不同且存在部分缺失,使得智能电动汽车检测评估难以有效进行;后市场服务涉及的数据风险问题也引发关注。
第二个,维修保养环节。维修网点较少导致维保困难,设备配套升级与人才供给不足,同时技术因素导致的维修难度与成本增加。
第三个,二手车交易流通环节。整体来看,智能电动二手车服务体系尚需完善。检测认证、整备定价、物流仓储、车辆销售、金融保险、维修保养及报废回收还存在部分体系建设问题。依赖传统的评估方法已经很难适应当前由于智能和电动部件增加后的价值评估。
第四个,金融领域。我国新车贷款、新车融资租赁及二手车金融渗透率较低,随着消费观念转变、市场供给丰富,中国汽车金融市场未来5—10年依然有较大的渗透率提升和行业发展空间。专属险种设计难保险产品设计更加复杂。车险定损、理赔水平偏低,在维修方面往往存在定损争议。
第五个,动力电池领域。目前大量退役电池流入小作坊等非正规渠道,在回收处置过程中存在大量安全隐患和环保问题;而经过非正规渠道处置的退役电池又流入拼装市场,拼装产品会造成新的安全和环境隐患。另一方面,高昂的回收价格、技术成本、人工成本、安全成本等因素,导致目前梯次利用商业模式仍未打通;磷酸铁锂不含钴、镍等价值量高的金属材料,再生利用难以盈利,相关回收利用企业经营困难。
第六个,基础设施领域。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速度稳步提升,其中私人充电桩建设增速更快,截至2023年6月充电桩保有量665万台、换电站2266座,但仍面临不同地区、不同场景间不平衡等问题;充电桩产品质量、充电桩设备维护、盈利模式与用户充电体验等方面存在阻碍。
✦ 未来发展方向:新技术赋能安全和服务体系建设
从汽车生态发展情况看,现阶段我国具备建立”数字化“、”无感化“汽车健康监测体系的基础,电动化、智能化和网联化推动了使用阶段检测技术变革,依托数据平台及智能装备开展远程检测,是汽车安全和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手段。
第二个方向,要从政策导向、维修技术、标准规范、人才培养等方面推动我国汽车产业规划发展与维修技术发展路径相适应,确保产业协同、技术协同、标准协同,建立健全新能源汽车售后维修保养体系,满足社会对新能源汽车的维修需求。
第三个方向,线上服务与数字化助力维保服务。由于智能电动汽车为创新性产品,一些新模式应用存在的壁垒相对传统车更小,对于已存在问题的解决将具有很好的推动作用,如OTA远程诊断是解决智能电动汽车维保体验差、滞后性及复杂性的重要方案之一,可以实时诊断并及时排除故障,并预判潜在风险。
第四个方向,我们的第三方专业解决方案可以推动二手车流通,随着汽车智能化发展,汽车数据将爆发性增长。第三方公允的车况历史报告以及大数据定价机制有利于二手车行业信息透明化、增强消费者信心,使二手车行业健康、规范发展。
第五个方向,通过全生命周期资产管理可以充分发挥电池价值,并可通过数据反馈降低研发生产成本,帮助更精确分析电池工况和失效行为,提高电池利用率,同时为梯次利用、再生利用等场景提供决策依据。如车电分离模式(换电)模式使电池价值与车辆分离,在二手车流通过程中不用考虑电池性能和价值,有助于流通。
最后,未来交通用能基础设施将与城市设施、智慧交通、绿色能源体系深度融合;慢充、大功率充电、换电、加氢等多样化的补能手段将在不同场景得到应用。
同时我们要倡导由运营商主导模式演进,为车企、充电桩投资方、场地资源方等多主体参与、多方合作的模式,充分挖掘各方潜在价值、整合各方资源,提升产业链上下游综合效益。